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文章是一篇教學論文,主要講述了語文教學中類比遷移理論和管理改革措施制度等等。本文選自:《語文研究》,《語文研究》(季刊)創(chuàng)刊于1980年6月,創(chuàng)刊20余年來,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出版工作方針政策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以發(fā)表現(xiàn)代漢語語言文字研究成果為主,同時兼顧古代、近代漢語和語言學理論以及語文教學等,努力團結和發(fā)展語言研究隊伍,努力促進我國語言學的發(fā)展與繁榮。
摘要:類比遷移是對相關知識點作橫向縱向聯(lián)想和比較,把某一知識點的某種特性遷移、融合到另一知識點上去,或者從某一知識點升華出另外新的知識點,從而使新舊知識之間形成內在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以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成功遷移。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探究和寫作中,我們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間架上橋梁,激活已知的知識點,來達到“頓悟”。用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觀點來講,遷移的關鍵就是學生頓悟兩種學習情境的共同關系,所以教學中要激活文本知識,啟發(fā)和激勵學生更快更準地找到“頓悟”的那個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政策,教學模式,教學論文
一、縱橫采擷,整合文本
奧蘇伯爾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若提供的相同例證太少,學習遷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學的研究也說明,孤立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系統(tǒng)化了的知識相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對教材縱橫采擷,優(yōu)化組合,進行橫向縱向的聯(lián)想類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識點的清晰性和穩(wěn)定度,從而使學習全過程保持積極的學習定勢,使學生提高解決相同類問題的能力。
蘇教版教材分冊次按單元縱向安排教學內容,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統(tǒng)籌規(guī)劃”,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篇教法,以單元為教學單位,將單元中的同類例子作比較分析,做到融會貫通;橫向分析各冊及各單元的聯(lián)系,必要時根據(jù)文體、風格等知識點的相近性對教材內容重新取舍組合,做到觸類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單元為例,專題分為三個板塊:“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互相補充,層層深入,形成一個整體。本專題內涵可整合為正視人生的苦樂順逆,勇于面對生活的選擇和考驗;提取類比遷移的關鍵詞:苦難。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單元內容也一起融入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生存還是毀滅”,史鐵生的苦難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選擇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親也只能做一個默默的“旁觀者”,當然,最后史鐵生選擇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開了寫作生涯的大門;底層的老藝術家貝爾曼先生的苦難是現(xiàn)實的,但在熏天的酒氣中,陰暗的潮氣中,生活還得繼續(xù),但他選擇了一種壯烈的“毀滅”——用畢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輕姑娘瓊珊的生命;既聾又啞,海倫凱勒的苦難是悲摧的,但她選擇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輝煌。而勞倫斯筆下的“鳥啼”不正是受著苦難的蕓蕓眾生的寫照嗎?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不僅要面對死亡而且必須要承受死亡的一個苦難歷程,但鳥兒依舊高歌,我們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這樣通過已有的知識和這個專題內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關聯(lián)想,拓展文本
這里我提倡語文教師必須做一只“獺”,一只“祭魚的獺”,做一只勤奮又挑剔、敏銳又靈活的獺。獺是一種喜歡吃魚的動物,在驚蟄時節(jié),經(jīng)常將所捕到的魚擺在岸上,古人覺得這情形很象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稱為獺祭魚或獺祭。后來,有人用獺祭魚來比喻寫作上的喜歡翻書用典。據(jù)說李商隱作詩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將一大堆古籍擺至案頭,就如水獺祭魚。做一個語文老師就需要眾多的“魚”,來充實豐富并拓展我們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條魚生吞,還是啄兩口就棄之,這都不是很重要。關鍵是“有魚”你上課才會“有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掉書袋”,語文老師就是要把我們的“書袋”擺動起來,在“本”的基礎上展開相關聯(lián)想,使各種各樣的“魚”游入書袋,這樣才會信手拈來,有的放矢。通過老師對相關知識的的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聯(lián)想,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知識之間的溝通與內在聯(lián)系,這無疑會起到加深對所學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學欣賞品位的作用。
譬如在講授上面“直面人生”專題時,我還不吝時間向學生詳細介紹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睹藗鳌酚韶惗喾摇⒚组_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人的傳記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滿了種種艱難和挫折,但三人始終都未向命運低頭,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地抗爭著,最終分別在音樂、雕塑、文學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實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zhàn)斗。在如今這個絕大多數(shù)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中三位巨人的生涯無疑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一面明鏡。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zhàn)斗的勇氣”。也許這對我對學生都不啻為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我們還學習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許不是偉人的我們更多地處于“俗境”之中,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奮斗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不俗”。另外,我還推薦了我自己很喜歡的兩本書:《飄》和《平凡的世界》,讓他們通過熟悉一些經(jīng)典人物的經(jīng)歷去認識到苦難的多樣化表現(xiàn)和思索人生的意義,并思考如何來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類比遷移,創(chuàng)新文本
如遲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煙》一文,其中有一考點是:文章記敘了一個俄羅斯老太太在中國的悲劇命運,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標題?由“一個女人的悲劇命運”,相關聯(lián)想到《祝!分械南榱稚,激活已知文本做類比分析:本文開頭三段均重點描述暮色中的炊煙,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結,中間俄羅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過暮色中的炊煙來發(fā)現(xiàn)的;《祝!放c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結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從遷移中至少可明確:“暮色中的炊煙”是本文的線索,暮色中的炊煙寧靜祥和的氛圍反襯了俄羅斯老太太的悲劇性。當然這個頓悟點可以是我們以前學過文本的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是類似的時代背景、作者風格、寫作手法等等。
我們最好教會學生能“隱性地獺祭魚”,能活學活用,不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學習與現(xiàn)成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眼光要犀利獨到,胃液要豐富,要善于吸收消化,能化腐朽為神奇,用他人的思想印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拾人牙慧,這樣也就達到了遷移的上乘境界,學會了創(chuàng)新。如高考作文中,以“幸福生活與思維方式”一題,滿分作文《哀痛者與幸福者》就是由《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演繹而來,“他人期望與自我認識”一題的滿分作文《獨上高樓》就選取莊子、李白、陶潛的歷史人物的故事闡釋了古人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論述了古人張揚的個性。
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立足課本,注重進行知識點的整合和類化,對我們課文中優(yōu)秀篇章文段的藝術技巧、表現(xiàn)手法、結構思路等要講“精”;同時要拓展文本相關內容,要針對性地設計較典型的遷移訓練,要講“活”。
硬核推薦閱讀
SCI、SCIE
SCIE、SCI
SCIE
SCIE、SCI
SCIE
SCIE、SCI
SCIE
SCI、SCIE
SCIE
SCI、SCIE
SCI、SCIE
SCI、S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