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服務咨詢正當時

中文、英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tǒng)

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英語核心論文范例漢英禁忌語運用管理新方式

文章簡要: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的管理權限及運用技巧,在漢語禁忌語中的對比有哪些不同及如何來確保語言通順呢?本文是一篇英語教師論文。漢英禁忌語語用有它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響。我們在閱讀一些文學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的管理權限及運用技巧,在漢語禁忌語中的對比有哪些不同及如何來確保語言通順呢?本文是一篇英語教師論文。漢英禁忌語語用有它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響。我們在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以及日常交際中的稱謂,還有從一些人們廣為流傳的習慣用語中,不難看出漢英禁忌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通過這些漢英禁忌語的差異性的理解和分析,有利避免不同文化沖突,讓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摘要:語言既是文化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中的禁忌語在應用中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意識到這一點對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益處。禁忌語作為一種特殊語言,無論是在實際交際中還是在教學中,都顯得相當重要。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很大、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禁忌語所禁忌的范圍也不一樣,對于同一種事物有不同語用方式。因而人們就把語言稱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面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戰(zhàn),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是當今社會交際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 ,我們要讓中國了解世界,同時也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學習禁忌語并且了解漢英兩種禁忌語的語用差異有利于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漢英禁忌語,語法運用,英語教師論文

  一、禁忌語的概況

  禁忌語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它幾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英語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一樣,也擁有自己的禁忌語。在任何語言中, 盡管存在著明確表達某些概念或者事物的方法的詞語, 但針對某些概念或事物, 人們總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 這些人們“回避”的行為, 就是語言中的禁忌現(xiàn)象。

  總的來說 ,任何文化之間都存在著共同性和差異性,任何語言的禁忌語之間都存在著共同性和差異性。意識到這一點,在跨文化交際中就能知道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從共同性達到交際的共識,從差異性中了解不同文化,避免彼此之間的尷尬。

  漢英禁忌語的語用共同性主要是表現(xiàn)在對比較粗俗的一些語言和事物上的禁忌、在宗教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一些禁忌。

  二、漢英禁忌語語用原則的共同性

  語用是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它從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把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看作受各種社會制約行為,研究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著重說明語境可能影響話語解釋的各個方面,從而建立語用規(guī)則。并且語用主要是遵循言語行為理論規(guī)則:如稱呼就要遵守各種語言特有的稱謂系統(tǒng)和使用規(guī)則,在英語和漢語中,人們相見時一般用姓名稱呼對方;問候語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則。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原則,甲向乙問候,乙也必須向甲問候。這主要是從語用的禮貌性來闡述的。漢英禁忌語的語用原則有如下的共同性:

  (一)﹑禁用褻瀆性詞語

  在西方國家,有些基督教徒,對上帝非常的虔誠,他們認為濫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與這類相關的詞語一般是要避免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語存在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語。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不說,不濫用上帝的名字。據(jù)說上帝在西奈山通過摩西與以色列人訂立盟約,規(guī)定了以色列人必須遵守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其中第三戒為“Thou shalt not speak my nanme in vain”(爾等不可妄用我的名字),所以有的人往往避而不用God(上帝)﹑ hell(地獄) ﹑devil( 魔鬼)、Christ(基督)、damn(該死)等詞語,而代之以 gosh, golly﹑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ud (看在上帝的份上)等;不用Jesus一詞,而用Gee, Jeepers, Jiminy 等。就像中國人一樣,要盡量避免對“神”的不敬,并且,人們還經(jīng)常避免提到魔鬼的名字。這在西方國家也是同樣存在著禁忌的。這通常是因為人們的畏懼心理,怕它給自己帶來噩運。于是用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等語來代替the Devil一語。不論是原始人,還是現(xiàn)代人,對神和鬼都有一種敬畏之心。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禁忌語是很多的。首先中國忌褻瀆神靈,對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語上有任何的輕慢和不敬。在中國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

  英語教師論文:《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月刊)曾用刊名:(中小學外語教學)1978年創(chuàng)刊,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以中小學英語教師及教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刊物。它始終把“為基礎英語教育服務,為教學第一線的英語教師服務”作為辦刊的指導思想,力爭把我刊辦成一本貼近中小學外語教學、集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于一體的、實用性較強的學術刊物。

中小學外語教學雜志投稿范例

  (二)﹑禁用辱罵性詞語

  從原始社會到人類跨入文明的新世紀,一些辱罵性的詞語,一般是被大眾所禁忌的。因為這類詞語通常會冒犯他人,令人不愉快,憤怒,或者引起雙方的沖突,此類詞語常常利用動物的名稱來表示,比如bitch, cow, swine, pig等。英國議會曾公布一份不適合于議會內(nèi)使用的詞語表,表上所列詞語多屬辱罵性詞語,如cheeky, liar, prevaricating ,fascist等。象shit(胡扯);hell(混蛋); damn(該死);fuck(他媽的)等,人們對這類詞十分的敏感。中文中的:他媽的,該死的,砍頭的,挨炮的等都是要禁用的。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單詞都是禁忌的。但是目前在一些中西方電影中常常出現(xiàn)這些辱罵性的詞語,這是商家為了宣揚一種暴力效果以增加電影的生動性所采取的手段。在英語中,這類詞語多由四個英文字母組成,稱為四字母詞(4-letter words )。這類四字母曾被禁止電臺或電視臺的播音員在播音時使用這類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經(jīng)對這些詞語開禁了。但人們對這類詞匯仍然十分敏感,一旦聽到它仍然會感到十分驚訝,所以絕對不能濫用這些詞匯。漢語中的咒罵語和猥褻語也有很多的,我們在正常情況下是不使用的。在中國北方人,罵不明事理的人為“混蛋” ;勤快的人為“懶蛋” ;罵愚蠢的人為“笨蛋” ;罵那些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的人為“搗蛋”或“搗蛋鬼” ;罵品行極差的人為“王八蛋”等等。所以這些帶有辱罵性詞語在漢英中一般是不用的,被人們所禁忌的。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禁止使用辱罵性詞語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人們都提倡文明而有禮貌的交流方式,這也放映出在各種不同文化中,人類都在追求文明,提升道德品質修養(yǎng)的一種共性。為了順利地進行交際,人們都盡量避免使用這些帶有辱罵性的詞語,以免引起交際過程中的尷尬。

  (三)﹑禁用關于病和死方面的詞語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但是人們對于生老病死的恐懼,導致了人們對這一話題的禁忌。中西方都有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這類詞,主要是一種心理因素,因為人們都感到恐懼。比如人們忌說癌癥,說話人一方面擔心自己會染上這種病,另一方面也顧及到聽者的感受,所以英語一般用“the big C” “long illness”來避免使用“cancer”這個詞。英語中就用“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better world; to go to another world ; troubles be over now ;to depart ;to be gone ;to pay one’s dabt to nature ; to breathe one’s last ,等等。而死在漢語中也是更加避諱的。人們害怕死亡,很不愿意提到死亡有關的名物,F(xiàn)代漢語口語就有“過去了”﹑“不在了”﹑“去世了”﹑“離開了”等說法。但是,漢語對不同階層,身份,和年齡的人的死有著不同的委婉語說。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稱為駕崩,年輕人死就叫做夭折,戰(zhàn)爭中死的稱為光榮犧牲壞人的死用斷氣等。死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不愉快的事情,當代共產(chǎn)黨人干革命。搞建設,依靠的是馬克思的理論,追求的是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說成是見馬克思去或向馬克思報到。這一比喻表達了共產(chǎn)黨人忠于理想、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由于,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害怕死亡,所以在實際的交際中,盡量避免使用這些有關病死的詞語。寄托了一種良好的愿望以及懷著對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三、漢英禁忌語語用的差異性

  (一)、從漢英文學的語用透析漢英禁忌語差異

  “英漢文化對事物的價值觀念不同,因而導致在交際中不知什么該說,什么不該問。價值觀念差異還包括因文化差異對事物持不同的評價和看法。”(P44)因此,我們在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文學作品中,看出中西禁忌語語用的不同:

  1、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悲慘世界第二部第一卷寫到法軍和英軍在滑鐵盧的決戰(zhàn)。當法軍陷入重圍與絕望的時候,英軍向突圍的法軍發(fā)出投降的呼喊,這時法軍康白鸞向英軍喊出了極端鄙視的話:“屎”。“屎”這個詞本來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但是它都是作為禁忌語為人們所回避的。此時此刻它卻能夠充分表達民族的一種自尊感,他們認為說這種不文明的話是對他們的一種歧視。

  2、在許多東西方國家,人們對于13是非常禁忌的,這個禁忌在電視劇《鐵臂阿童木》中得到了體現(xiàn),在這個片子中,把世界毀滅的日子定在13日13點13秒。這說明西方語言中普遍認為13是不吉祥的數(shù)字。人們通常忌諱在13號的星期五去旅行;訂婚也要避開13號,要避開13層,以及13號作為房間號碼。所以在實際的交際中,我們要懂得尊重西方人的禁忌,盡量不要涉及有關13事情,或者用語用的藝術將13替代或者轉換。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就不用忌諱13了。但是中國民間有對數(shù)字的禁忌,中國民間有“八仙過海”的傳說:東海龍王的兒子看中了何仙姑,八仙過海時,它就顛覆渡船,乘機搶走了何仙姑。為了防止它再度發(fā)作,我國在東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漁民駕船出海,就忌諱七男一女坐同一條船,以避八仙過海之嫌。這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所反映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禁忌語語用方式。

  3、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與世界的接軌越來越密切。在國外有許多中國的留學生,在中國同樣也有許多外國的留學生。作為文學巨匠的魯迅,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可能不被外國人所理解的東西。比如,在魯迅的阿Q正傳里寫到阿Q摸了摸小尼姑的腦袋,小尼姑就罵了一聲阿Q“斷子絕孫”。阿Q聽了以后就很緊張。外國學生讀到這里的時候常常不能理解。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理解“斷子絕孫”這句話在中國是一句禁忌語,不懂得這句禁忌語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因此在實際交際中,會涉及到某些來自文學方面的禁忌。所以通過一些文學著作,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內(nèi)涵,了解到漢英禁忌語語用的差異性,對于實際交際是有很大幫助的。相反,我們在了解了一些漢英禁忌語,就有利于對一些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二)、從動物習語語用透析漢英禁忌語差異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與人打交道外,還會涉及到一些來自然方面的習語禁忌。主要是有關動物種類的認識不同而產(chǎn)生的寄托動物寓意的詞匯表達不同,因此對動物習語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以下就中西文化的差異所產(chǎn)生的習語寓意的不同,對“雞”、“蝙蝠”、“狗”等動物習語進行了分析。

  1、雞

  在中國,有的地方為了表示吉利的口彩,我們就通過同音的語用方式來表示吉利。中國人一般喜歡說與“吉”有關的話題或者字眼。因為“雞”與“吉”同音,所以“雞”就用來作為吉祥的動物用于各種喜事上,像濟南出產(chǎn)的大紅包裝的“大雞”(“大吉”)牌香煙成為當?shù)厝嘶槎Y,婚宴上專用的香煙。在英語中有不少關于“雞”的俗語,象“chicken” 是膽小的意思;“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是過分自信的意思,含有貶義。Chicken out 、play chicken、chicken-feed 等都是貶義。比如我們?nèi)绻徒o外國人一只“雞”或者有“雞”有關的東西,并且說與“雞”同音的“吉”等祝福的話,外國人在腦海里,可能會誤會成我們在說他是“chicken”,好象我們在向他們傳達他們是“膽小”的意思。所以,在某種情況下,就是一種禁忌語。我們盡量不要在外國人面前用“雞”來表達我們的祝福。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人們對與“雞”是沒有什么禁忌的,認為“它”是吉祥之物,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用“雞”稱呼女性的話,肯定會引起對方的強烈的反感,因為,“雞”與“妓”同音。有些西方的農(nóng)民有了新的看法和禁忌,他們一般都是喜歡白公雞,因為他們認為白公雞回保護農(nóng)長、雞舍,并可以讓他們交上好運。如果把公雞殺掉了,他們就認為是不吉利的。不想要的時候,他們寧愿送人也不愿意殺掉。

  2、蝙蝠

  “由于‘蝠—福’同音,蝙蝠這種丑陋的動物成為老壽星畫幅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古人把富、壽、康、寧、德命稱為五‘福’,于是有人在‘福’字斗方的四角貼上四只紙剪的蝙蝠,組成‘五福’。把‘五福’貼在門上,就是‘五福臨門’。 ”(P142)要是對于中國的習俗不熟悉的外國人,他們很難理解中國人把蝙蝠作為吉祥物,也不理解為什么中國人那么崇拜兇猛的“龍”一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對動物的看法都不一樣。實際上這是語用方面的差異。因為在西方把“龍”和“蝙蝠”看成是很不好的東西。在英語的習慣用語中,比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 ;as blind as bat ;be bats/batty ”等等都是用來形容負面的人或者事。所以對于動物習慣用語方面的了解也是相當重要的,要是我們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把印有蝙蝠的祝福送給外國人,那么就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沖突。這對于中國而言是由于語用方面的“音代”藝術,而對于講英語的國家來說,這是他們借用蝙蝠的形體特征,而產(chǎn)生的語用藝術中的“形代”藝術。所以我們應該從多方面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語語用差異。

  3.狗

  在西方,人通常將狗作為寵物來養(yǎng),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對于吃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語中有時含有貶義,但總的來說屬中性或含褒義的情況居多。在成語treat someone like a dog 中,dog含有貶義。但在象 “you are a lucky dog , every dog has its day , he works like a dog , you can 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等習語都表現(xiàn)出它褒義的一面。” (P63)A dog’s life , love me , love my dog ,a dog in the manager 就比較中性。在西方人們對狗還有特別的看法,比如,他們認為如果有條陌生的狗,突然進入你的家里,這家的主人就認為他們要交一個新朋友了。如果他們看到三條白狗在一起,他們一定很開心,他們認為他們將走好運。在漢語中,狗一般用于貶義,這一點可以從漢語中的成語看出,例如,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血噴人等。

  (三)從稱謂語語用透析漢英禁忌語差異

  語言的交際,首先體現(xiàn)在稱呼上。我們在與人交際的時候要考慮用什么方式去稱呼別人,如果稱呼不當會直接導致別人的不愉快,甚至引起沖突。特別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全球化,這些基本的交際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稱謂是人類社會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稱呼。作為一種社交禮儀,這種稱呼總是能夠體現(xiàn)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人與人的關系,它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中西文化迥異,因此,作為人際關系符號的姓名與稱謂的習俗與禁忌就有著巨大的差異。像外國人對長輩和老師的稱呼是直呼姓名的,但是在中國人們對長輩卻有敬稱。如果外國人在中國,直呼中國長輩和老師的姓名,那么我們中國人就會認為是對長輩的不敬。在這種情況下,對實際的交際會產(chǎn)生反感,而影響了交際,所以這對于外國人來說,也是一種禁忌想象,所以我們需要多加注意這方面的表達。

  稱謂的語用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在稱呼家庭成員和親屬方面:漢族人弟妹習慣上直呼兄姐之名,但這不能套用到英語上。“在西方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由于社會文化價值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這一觀念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文化心理當中,于是對于關系較為親近的人,即使是長幼輩與上下級之間也是直呼其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可以拋開等級觀念,地位尊卑,輩分的高低以及年齡的長幼,而以姓名相稱,以示平等與親切。因此,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子女對父母直呼其名,而這種在中國被視為不敬與不禮貌的做法卻為美國的父母們欣然接受。” (p93)

  2.在稱呼非親屬關系方面: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姓名稱謂的禁忌就有著悠久獨特的歷史以及豐富的內(nèi)容。中國既是文明古國,又是禮儀之邦,從孔老夫子起,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對于人們的稱謂就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李中生在《中國語言避諱習俗》一書中說,古時中國人認為名字具有超人的力量,人們的靈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于是人們對于名字的種種禁忌就帶有了迷信觀念以及政治禮教的色彩,對于帝王、圣人、尊親、師長、管理等等的名字做出了種種避諱的規(guī)定。如皇上及其父祖的名、字號、生肖、國號等等包括同音字都要避諱,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如秦始皇名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稱“正月”為“端月”。宋太祖的祖父名( 趙) 敬, 于是宋代人的書中就把所有該用“敬”字的地方改稱“恭”或“嚴”, 同音的“鏡”改用為“鑒”。于是一個有趣的社會現(xiàn)象隨之產(chǎn)生,那就是每一個新皇帝登基,就總要有一大批人不得不改名字。

  “非親屬關系方面一般是社會稱謂,社會稱謂是社會結構,人際關系的文化符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稱謂來確立或確認發(fā)話人和受話人的角色和地位,如老師與學生,廠長與工人等,隨著角色和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稱謂也會相應調整。”(p143)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 Mrs, Miss即可(無論對長輩、小輩均可)。英語很少以職務、職業(yè)用于稱呼,只有少數(shù)例外:Doctor, Judge, Governor和Mayor和Professor,對軍官,則用姓加軍銜,而不用姓加職務,如:Captain Johnson。

  四、通過語用的藝術解決交際中的禁忌語

  為了避免交際中不必要的麻煩和尷尬出現(xiàn),我們可以通過語用藝術中的語義諱飾與語形諱飾對象之間的關系,來進行一種符號的替代行為。“語用,即語言實用,是符號的實用學在語言學領域中的運用。作為哲學范疇的實用學是一種研究符號和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理論。”(p1)然而,語用功能即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別經(jīng)常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如:中國人習慣的問候方式有:“吃了沒?”或者到“哪兒去?”按字面意義翻成英文就“Have you eaten yet ?”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 ?”對那些初來乍到,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想:對方是不是有意邀請我吃飯,結果空歡喜了一場;有些外國人認為:“吃了嗎”是有辱他們的身份,顯得他們好像沒錢一樣,因此很不愉快。至于“Where are you going ?”得到的回答有可能是很生氣的“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此我們對于禁忌語語用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人們在實際過程中掌握語音、語法、詞匯還不能保證順暢的交際,在具體使用語言時還需要應用語用規(guī)則,也有的學者稱之為講話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包括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見面打招呼、如何提出一項要求、如何接受拒絕、如何告別、講話誰先誰后、講話量誰多誰少。

SCI期刊
專家解答 SCI/EI/SSCI怎么發(fā)?

邀請專家,全程指導

免費咨詢 >